金融号
  • 金融头条
  • 金融监管
  • 金融智库
  • 财经
  • 银行
  • 中小银行
  • 金融办
  • 曝光台
  • 文化

金融APP

登录 / 注册
退出登录
中国金融网络领袖
CHINA FINANCE NET 中国金融网
  • 首页
  • 焦点 · 分析
  • 央行
  • 金管总局
  • 证监会
  • 大型银行
  • 股份制银行
  • 金融处罚
  • 城商行
  • 农商行
  • 村镇银行
  • 金融科技
  • 金融研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制造业怎样强起来

来源: 中国经济网  2022-03-09 09:09:20

关注金融网
  • 微博
  • QQ
  • 微信
  •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我国制造业总量已连续12年位列全球首位,制造业门类齐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表示,要打牢产业技术基础、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这三大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基础,努力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方面实现突破,并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成为产业链供应链上的生力军。

      增强产业链韧性

      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要把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作为重点任务,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复杂态势,加快补短板、锻长板,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是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杨贵平说。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重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认为,要促进国企聚焦主责主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努力补齐产业技术基础的瓶颈短板,提升产业基础能力。

      中国制造业还存在着大而不强问题,尤其是在核心基础零部件与基础制造工艺、基础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软件等领域存在瓶颈短板,亟待启动一批产业化工程化攻关项目。

      以机床行业为例,全国人大代表、通用技术集团董事长于旭波说,机床作为工业母机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和基础,高端数控机床更是制造业升级发展的引擎。我国机床产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功能部件受制于人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

      “从精度看,我们自己生产的机床与先进制造水平相比,差距不是很大,但在基础功能部件、操作系统等方面,尤其是设备的使用寿命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原因是材料和工艺技术不同,反映出基础研究能力上的短板。”全国人大代表、宝鸡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机床性能实验室钳工田浩荣说。

      对此,于旭波代表建议,应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强链补链提供技术支撑,不断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单个优势企业应集中资源力量攻克某项基础技术,争取做本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相关部门要对机床行业基础科研进行合理布局和统筹规划,补齐产业基础短板,为数字机床、工业母机的核心技术攻关提供助力。”田浩荣代表说。

      向产业链高端迈进

      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重点在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大力度发展先进制造业。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中化董事长、党组书记宁高宁表示,创新包括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但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方面,我国企业过去原发性创新较少。而今天,很多企业都是因为有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带动了产业链整体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认为,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离不开科技创新。对新材料行业来说,要聚焦关键领域突破技术创新;要学会协同创新,不能单打独斗。

      “目前来看,产业界与院校之间的合作密度仍然不够。建议加大产学研合作机制政策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说。

      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仅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还要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认为,传统产业经过数字化再造后,会面临新的安全风险挑战。他建议行业主管部门把建设行业数字安全体系纳入产业数字化整体规划。

      绿色化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新能源汽车低碳发展已成为汽车工业全球竞争的关键胜负手,现在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碳足迹核算体系,助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双碳’目标的实现。”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说。(经济日报记者 黄 鑫 刘 瑾 孟 飞 李芃达)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下载 中国金融网APP 查看

    相关新闻
    • 市场主体怎样活起来

      2022年03月07日10时01分
    • 央行联合相关部门推动金融支持北京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19年11月15日15时42分
    • 让“凉”资源“火”起来

      2018年07月25日14时07分
    • 听大咖支招怎样拓宽百姓投资渠道

      2019年12月25日11时37分
    • 全面贯彻落实制造强国战略 交通银行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10月18日10时53分
    • 金融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024年04月16日22时50分
    友情链接
    • 银行网
    • 中国金融网
    • 金融号
    • 微摄
    • 国家摄影
    • 简介
    • 投稿启示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品牌联盟
    • 编辑部:zjw@financeun.com
    • 媒体合作:774353721@qq.com
    • 机构合作部:1760607283@qq.com

    京ICP备07028173号 -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075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0983

    Copyright © 2002-2024 financeu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金网投(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资产控股:亚洲金控投资有限公司

    ----------------------- 底部结束 ----------------------------->